玛丽莲·罗宾逊,美国普利策奖得主,加尔文主义作家,著有《家政》、《基列家书》和《莱拉》。此图由克里斯蒂安·斯科特·海宁·贝尔拍摄,并根据知识共享 CC0 1.0 通用公共领域贡献协议提供。
玛丽莲·罗宾逊在2012年与写作节期间,于圣约美术中心接受克里斯蒂安·斯科特·海宁·贝尔的 电报号码 采访时发表讲话。图片来源:维基共享资源,版权归公共所有。
后来的加尔文主义者也谈到了这一点。19世纪的传教士和神学家,例如罗伯特·默里·麦克切恩(Robert Murray M’Cheyne)、WGT·谢德(WGT Shedd)和罗伯特·路易斯·达布尼(Robert Lewis Dabney),都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度和不谨慎地自我反省。他们认为,这种做法很危险,应该避免。相反,他们建议:“每看一眼自己,就看十眼基督。”麦克切恩曾这样告诉他在苏格兰邓迪的教区居民。
对加尔文主义者来说
人类的幸福并非持续不断的欣快感,而是截然不同的。美国加尔文主义作家玛丽莲·罗宾逊曾写过《管家》、《基列家书》和最近的《莉拉》。2008 年,她在接受《巴黎评论》采访时谈到了自己的生活,并反思道:“古人是对的:古老的人类体验是一种独特、艰难、阴暗而辉煌的体验,它并不等同于 11 个最适合高速刺激爱好者的 在世上安居乐业。”罗宾逊在整个采访中都坚持这种思路,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:尽管她对这个世界没有特别的归属感,但除了考验、兴奋和无聊之外,她的生活中仍然弥漫着一种深深的满足感。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与她的政治观点、收入水平或职业选择无关。它并没有让她心烦意乱或焦虑不安。相反,她体会到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的满足感。
我们在加尔文身上也看到了
这一点。加尔文在评论诗篇13篇“主啊,你忘记我到几时呢?直到永远?”时,断言诗篇作者的哀叹并非表达了放 WhatsApp 号码 弃或不信。恰恰相反,它揭示了一种不可动摇的盼望,这在诗篇的其余部分得到了证实。加尔文说,信徒哀叹是因为她知道天父爱她,并且会垂听她的祷告。因此,她所经历的最令人绝望、最非人化的经历都无法让她沉默。
所以,对加尔文主义者来说,阴郁压抑的并非他们的宗教信仰,而是生活。生活是艰难的。人类的罪性无处不在,根深蒂固,令人目眩。加尔文主义只是试图认真对待这些事实。然而,它确实提供了深刻的喜乐和一种深不见底、持久的平安,但前提是“古人是对的”。
特色图片来源:阿姆斯特丹旧教堂内部(南教堂中尔文学院信仰殿),作者:Emanuel de Witte(1617-1692 年)。通过维基共享资源的公共领域。